浩瀚体育

可自主研发的非标试验设备

您的位置: 首页 > 浩瀚体育

精进电动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 2023-09-12作者: 浩瀚体育

  2022年,在经历了外部环境的反复影响、大宗商品的价值上涨,芯片供应短缺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下,中国汽车产量和销总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产量为2702万辆,销量为2686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2022年,得益于供给改善、油价高企、政府补贴以及车企保价促销等因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爆发式增长,连续第8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06万辆,销量为6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报告期内,电驱动产品的销售上,公司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供应链管理,保障产品供应、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价格等策略,实现了较大的营业收入增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吸引人才,积极推进新产品线布局及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生产及销售等各项业务基本保持了稳定,公司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同比有所改善。具体而言,公司2022年经营情况主要如下:1、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总收入102,068.29万元,同比2021年度增加38.62%。报告期内公司境内和境外营业收入均有增长。境内收入的增加首先得益于外部环境的改善,下游订单及运营恢复。同时,公司采取了灵活的生产方式,优化各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计划,主动地应对区域性的不利外部环境影响,有效地避免了对运营和订单交付的影响。其次,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城市物流配送电驱动系统市场,在这个市场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报告期内出口业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外客户的需求增长。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835.35万元,同比2021年度,亏损缩小2.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5,195.14万元,同比2021年度,亏损扩大2.06%,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品受原材料涨价的影响,其毛利率仍为负,但由于2022年收入规模提升,摊薄固定费用,综合毛利率从2021年的-3.77%提高到4.59%,公司毛利润和毛利率均得到改善;其次,虽然公司毛利率及毛利润得到改善,但报告期研发费用为21,347.45万元,较2021年增加5,838.64万元,主要系公司为提高竞争力和开拓新市场,持续投入研发工作,提升新产品和进行关键技术储备;再次,报告期管理费用为15,231.39万元,较2021年增加925.23万元,主要系公司从2021年初开始继续加大拓展北美业务规模,持续在北美基地的战略性投入。公司大力度投入人力、物力、管理资源。2022年上半年,精进北美基地初步形成运营体系,原本在上海基地生产的一款出口产品顺利在北美基地转产,并实现全年持续供货。同时计划在北美基地投产的新项目也顺利完成各项开发工作,在年底进入量产前准备阶段。报告期内,公司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5,469.54万元,同比2021年度减少36.94%,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对赛米控案的赔偿支付所致。截至2022年底,赛米控案所有赔偿款均已经支付完毕。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费用21,347.45万元,同比增长37.65%。公司围绕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三大总成,多方向推进研发项目,重点加大高度集成化的乘用车和商用车“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研发投入。经过了几年的研发和积累,2022年,结合和发挥方导体电机的性能优势和桥驱架构的成本优势,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基于方导体电机技术的高功率密度桥驱系统。在这一年,公司还向市场推出了多款基于方导体技术,深度集成和高度轻量化的1000牛米至3500牛米扭矩的商用车三合一动力总成系统。同时,公司为北美一个主流整车企业开发的乘用车三合一动力总成也已经基本开发完成,并且进入了量产前的准备阶段。在满足现有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同时,公司还密切关注电驱动系统行业的前沿技术动向,积极进行前瞻性研发,主动布局,完成技术储备。报告期公司持续对第三代碳化硅半导体控制器、方导体驱动电机、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电磁离合器、非晶带材驱动电机、轮毂驱动电机、多档减速器等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储备。报告期内,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新增软件著作权2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境外已授权专利34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21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287项、外观设计专利111项;境外已授权专利91项。公司在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和精细化管理,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制造进行优化,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公司业务聚焦产品技术领先,客户构成主要为行业内的头部企业,比如Steantis,比亚迪002594),中国一汽、上海汽车、吉利集团、小鹏汽车、福田集团、中通客车000957)和东风集团。公司在不断拓展国内业务的同时,利用领先的技术,突出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化的研发和管理团队优势,以精进北美为桥头堡,积极开拓海外业务,持续投入北美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的建设。公司除了与国外的Steantis、TRATON集团及其下属的MAN、斯堪尼亚、大众商用车、艾利逊等传统著名车企及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业务关系外,也积极开发海外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客户,并且公司与这些客户开展了多项目和多方面的合作业务,为未来公司海外业务的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进电动是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国内领军企业之一,从事电驱动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已对驱动电机、控制器、传动三大总成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和实现完整布局。精进电动为客户提供电驱动系统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突出的系统级供应能力、领先的研发水平和高效的技术服务,赢得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客户的信赖,是我国少数能够持续获得全球知名整车企业电驱动系统产品量产订单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与持续创新,建立了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和全球化的组织架构,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正定、菏泽、余姚以及美国底特律设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公司核心产品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公司产品具有高度集成、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高可靠性、高效率、低振动噪声水平的技术特点。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等主流技术路线均有成功量产项目的经验。电驱动系统包括三大总成:驱动电机总成(将动力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旋转的机械能,是输出动力的来源)、控制器总成(基于功率半导体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对驱动电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控制,并持续丰富其他控制功能)、传动总成(通过齿轮组降低输出转速提高输出扭矩,以保证电驱动系统持续运行在高效区间)。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系统,在高温、高湿、振动的复杂工作环境下,基于实时响应的软件算法,高频精确地控制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功率输出特性,实现对驱动电机的控制,最终通过精密机械零部件对外传输动力。公司以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公司技术及产品中、长期研发战略规划,并依托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两种模式开展研发工作。公司研发部门以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国际技术动态、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采用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依靠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化研发团队,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完成技术方案的验证,把研发成果快速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此外,公司在美国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结合中国以及美国双方研发团队的各自优势,共同研发用于公司产品的差异化相关技术,提升公司产品性能。同时公司制定了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对研发项目的立项、审批、执行等流程进行了规定。整车企业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在新车型或新产品规划的初期就开始深度合作同步研发,是汽车行业的常见模式。此等安排既可以共担风险又能够同步优化、提高效率。公司的合作研发工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预研项目,公司协助客户进行特定领域的技术论证或技术储备;二是量产项目,在达到量产阶段之前的产品设计、样品试制、实验验证与工装模具开发等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具体协议之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的产品参数、技术指标、试验项目等具体情形,组织人员进行定制化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并设置重要工作节点,接受客户的验收。公司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工装模具业务:主要包括整车企业客户新车型项目进入量产之前的工装设计、模具开发等;(2)技术服务业务:主要包括整车企业客户新车型项目的同步开发;非整车企业的工装模具开发、产品预研、样机试制等;有明确需求订单的新车型项目的技术服务。在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之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的产品参数、技术指标,组织人员进行研发,具体包括5个阶段,并设置8个质量门节点。每个节点进行阶段性评审,只有顺利通过质量门节点的阶段性评审,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公司按照产品开发程序实施开发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并按照协议约定将样件送交相应整车企业客户,后者将对公司提供的样件进行鉴定和验审,并对可能存在的缺陷提出解决方案,公司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进行调整,待最终通过客户的验审环节后,确认前期技术开发与服务收入,进而双方另行签署量产协议,开始形成产品订单。为保障公司产品质量和性能,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采购体系。潜在供应商经过公司内部评审之后,纳入潜在供应商名录。公司技术相关部门进一步评估供应商小批量样件和进行现场的PPAP(ProductionPartApprovaProcess,生产件批准程序)核查,并基于核查情况要求供应商出具PSW(PartSubmissionWarrant,零件提交保证书)。公司获得供应商出具的PSW之后,将供应商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具备批量供货资格。采购需求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并获得批准之后,采购部门在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基础之上,结合销售部门的订单预测、生产部门的交付情况以及原材料实时库存信息,综合制定采购计划。采购部门在合格供应商目录范围内组织必要的招标程序,并与最终确定的合格供应商就服务范围、产品参数、质量要求、账期约定、保密条款等完成谈判并签署相关协议。供应商到货后,经过检验合格的,准予入库。在价格调整机制方面,采购部将定期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及价格调整,并对供应商提出规范性整改意见。公司的生产模式为按照客户订单组织生产,以销定产。产控物流部根据客户订单及交付时间、产能、设备状况、生产线负荷状况、原材料供应状况等综合评审,安排生产计划,并将生产计划发送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进度发布生产制造令,按照生产制造令进行领料、组装、测试、包装、入库等,完成生产计划。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模式,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之后,将根据最终配套车型的生命周期以及后续车型的开发进度,向客户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公司在销售中对部分客户存在寄售的情形,采用寄售模式的,公司将产品运抵寄售仓,买方按需使用时通知公司确认货物领用,公司依据实际领用数量及相应的买方确认通知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公司采取主动市场营销、需求导向研发的销售策略。在与整车厂交流并获得其需求意向之后,及时反馈并推动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进行方案讨论、技术答辩,得到客户的需求确认。后续经过商务谈判,样件制作,进一步签署框架协议或定点函。签订框架协议后,公司将进一步配合客户进行产品的研发、试制、检测等,在提供样件检测、小批量试制都得到客户认可之后,公司将正式进行批量生产,并依据合同规定与订单要求,向客户提供产品和售后服务。1、萌芽期:新能源汽车以示范推广项目为主(2001年-2008年):国家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汽车产业要结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和排放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多款新能源汽车被批准量产。2、快速成长期:补贴政策刺激行业高速发展(2009年-2016年):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主要选择部分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进行试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3、冷静调整期:后补贴时代的行业出清(2017年-2022年):稳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门槛要求,适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要求,提高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门槛要求。明确提出要优先支持汽车等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财政补贴逐渐退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长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持续推出的产业政策涉及战略规划、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产业支持等多个维度。现有政策体系,已经实现了对包括研发环节、生产环节、消费环节、使用环节、运营环节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生命周期的全面覆盖。在后补时代,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退坡,但国家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继续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比如“双积分”政策、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基础设施建设等。2019年新修订的“双积分”政策实施后,新能源积分比例要求和油耗标准逐步加严,积分交易市场将进一步发挥作用,激发企业发展新能源车的动力和决心。总体来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没有动摇,方式从直接补贴转为间接扶持、奖惩结合,这将更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久发展。电驱动系统对生产企业的驱动电机设计能力、电力电子设计能力、控制算法优化能力、精密机械加工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综合实力要求较高。在产品集成度持续提高的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之下,只有在三大总成领域均有持续研发投入的企业,才可能在电驱动系统的顶层设计与各总成级的开发时,进行充分的协调匹配与优化,最终实现系统级别的整体性能改善。同时,电驱动系统的生产工艺改进也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行业新进入企业往往只能选择从电驱动系统的单一总成甚至总成下属的具体部件开始切入(例如:驱动电机总成的定子部件、控制器总成的功率组件、传动总成的齿轮组等)难以积累系统级研发设计经验。同时,行业内现有参与者,如果不能迅速实现总成供应商向电驱动系统供应商的角色转变,也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行业内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未来将率先获得电驱动系统级产品的量产项目,进一步巩固研发和技术壁垒。汽车行业,特别是乘用车领域,电驱动系统供应商通常在新车型的研发伊始就深入介入,与整车企业同步推动研发设计与技术改进,保证新车型的整体性能。由于在物理尺寸、性能参数等指标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定制化,电驱动系统供应商与整车企业通常具有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新车型推向市场之后,整车企业一般不会更换电驱动系统供应商。精进电动属于具备电驱动系统整体集成设计能力的零部件供应商,连续多年位于国内市场占有率前列,且持续与国际知名整车企业保持合作并获取量产订单。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对汽车行业整体销量而言渗透率仍然较低。电驱动系统行业参与者的客户数量与量产项目储备数量,还不足以完全抵抗行业波动风险。目前电驱动系统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情况尚未稳固,除比亚迪(现弗迪动力)具备较为稳定的自产自供需求之外,其他市场参与者均可能因为配套车型升级换代、量产项目推出不达预期等因素,影响当年排名。中长期而言,行业内参与者将围绕优质头部客户和配套热门车型展开持续竞争。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驱动系统发挥了燃油汽车中“发动机+ECU电控单元+变速箱”的作用,电驱动系统包括三大总成: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动总成。电驱动系统对新能源汽车整车使用性能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核心指标具有较大影响。不论采用何种电动化技术路径(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等),不论使用何种动力电池(磷酸铁锂、高镍三元、燃料电池等),每辆新能源汽车都需要电驱动系统实现动力输出与控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持续提升,最大功率水平、最大扭矩水平、峰值效率、高效区间占比、功率体积密度水平、功率质量密度水平、振动噪声控制水平、动力换挡平顺性、系统整体效率等性能持续改进。在以上基础上,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正在朝着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行业正在不断探索和开发功能先进和集成度高的系统级产。高功能安全和高网络信息安全集成的控制器技术,机-电-磁-热-液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和仿真技术、软件算法及控制策略、热管理和标定的系统技术,要求产品性能优异、效率高、噪音低、结构紧凑、零件数少、尺寸小、重量轻、成本低,以满足客户整车更先进的技术性、动力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的严苛要求,是电驱动系统行业发展的方向。公司以驱动电机总成生产与研发为基础,在业内较早实现了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动总成的完整产业布局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全面整合电机设计能力、电力电子设计能力、控制算法优化能力、精密机械加工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形成了系统级电驱动产品的核心供应能力。目前公司技术水平先进、工艺节点成熟,并拥有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多项核心技术处于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公司目前正在油冷驱动电机、第三代碳化硅半导体控制器、方导体驱动电机、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电磁离合器、非晶带材驱动电机、轮毂驱动电机、多档减速器等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储备,部分产品已陆续推向市场。2022年公司持续开展研发工作,在乘用车领域,公司为海外客户开发的纯电动三合一项目已经顺利进入最后的产品验证和产线年上半年进入量产,该产品将为客户的纯电动汽车平台的一系列整车产品供应三合一电驱动系统,涉及的整车类型包括超豪华轿车、轿车和厢式物流车。为一国内知名主机厂开发的混动多合一系统在2022年已完成概念样机的设计制造及交付,并正在进行整车测试;为一海外高端车型开发的另一款多合一系统在2022年完成样机设计和子样机制造,并启动了该系统的设计验证工作,包括支持客户的整车验证。在方导体电机方面,特别是核心零件的设计及工艺开发上获得突破性进展,产品可制造性显著提升,同时改善了产品质量及性能。为一海外客户开发的方导体产品也完成了产品设计及验证,进入产线年,公司有两个乘用车开发项目进入量产。在商用车领域,公司针对已经量产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加强系统集成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结合和发挥方导体电机的性能优势和桥驱架构的成本优势,公司2022年向市场推出了基于方导体电机技术的高功率密度桥驱系统。同时,深度集成高功率方导体电机和自主开发的控制器及传动系统,2022年,公司向市场推出了高度轻量化的1000牛米至3500牛米扭矩的多款三合一动力总成系统。公司为欧洲商用车客户开发的领先的碳化硅控制器已完成了定义的产品设计验证工作,并已经在2022年向客户交付样件,公司同时在支持客户的整车测试。该产品在2022年底已经进入量产产品的开发和测试,预计2024年实现量产。正在根据客户要求的产品变更,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开发。报告期内,公司和他的下属子公司新增软件著作权2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境外已授权专利34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和他的下属子公司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21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287项、外观设计专利111项;境外已授权专利91项。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增加主要系:第一,公司在菏泽基地增加了研发能力的建设,扩充菏泽研发团队;第二,公司在持续扩大精进北美研发能力的投入,扩大试验认证能力,增加了产品研发和工艺开发方面的投入。通过完全的自主开发,公司正在精进北美建设行业内领先的全自动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生产线.其他说明公司完成了三大总成布局完整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公司以驱动电机总成生产与研发为基础,2015年推出电磁齿嵌式离合器,2016年推出减速器产品和控制器产品,在业内较早实现了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动总成的完整产业布局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全面整合电机设计能力、电力电子设计能力、控制算法优化能力、精密机械加工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形成了系统级电驱动产品的核心供应能力。2019年推出将驱动电机、控制器、传动三大总成深度集成,更轻、更节能、成本更低的自主知识产权三合一乘用车电驱动系统产品。2022年,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基于方导体电机技术的高功率密度桥驱系统,该系统结合和发挥了方导体电机的性能优势和桥驱架构的成本优势。2022年,公司还向市场推出了多款基于方导体技术,深度集成和高度轻量化的1000牛米至3500牛米扭矩商用车三合一动力总成系统。公司确立了动力总成及控制领域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战略地位。公司凭借深受国际知名整车企业认可的技术与研发能力,能够在电驱动系统的顶层设计与各总成级的开发时,进行充分的协调匹配与优化,最终实现系统级的整体性能改善。因此,公司能够直接向整车企业提供系统级产品,在汽车行业具有核心价值的动力总成及控制领域享有“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战略地位。公司的产品具有领先的产品性能。电驱动系统的效率由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动总成共同决定,公司各大总成的峰值效率均优于行业水平。更高的峰值效率,可以使同等条件下新能源汽车行驶相同里程所耗用的电量更少,减速时也拥有更高的能量回收效率,有利于增长车辆续航里程,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公司的控制器总成体积功率密度与功率比重均业内领先。公司产品表现出优异的噪音水平。公司自主开发了领先的集成化产品。公司以全部自主研发设计的驱动电机、高速两级减速器、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为基础,将驱动电机、控制器、传动三大总成深度集成,研发出更轻、更节能、成本更低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相对“组装式”的集成方法,深度集成缩短了总成的轴向尺寸,减轻了重量,改善了传动效率,还增加了具有精进电动专利的核心结构设计,具备正向研发、深度集成和持续优化能力,具有“轻、快、好、省”的优点。系统深度集成消除了电机和减速器的同轴度误差,提高了总成的结构刚度,降低了振动噪音,减速器效率提升带来成本的有效控制。公司是业内少数能够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控制器的电驱动系统供应商之一。公司具备丰富的EMC设计、测试、整改经验,多款控制器产品顺利通过了零部件和整车级的EMC测试,并已经投放市场。公司基于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开发的碳化硅(SiC)控制器总成,能够实现更高的功率体积密度、更高的功率质量密度、更高的开关频率、更高的效率,并降低冷却系统的复杂程度,能够帮助新能源汽车在同等条件下,实现更低的电池成本和能耗、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好的空间布局。公司同时在油冷电机技术、离合传动技术、增程器电机、方导体电机技术方面,具备国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公司在国内最早突破油冷电机技术,精进电动油冷电机产品已与Steantis集团、广汽集团、吉利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实现量产合作。公司电磁齿嵌式离合器技术主要应用于混动系统、两档变速器、四轮驱动系统的辅助电驱桥切分等产品,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和国内外专利。公司自主研发了两代增程器电机技术,在国内外客户多个乘用车、商用车产品获得应用,获得了多项国内和境外专利,公司牵头的“高效一体化油冷增程器总成开发及整车集成应用”也入选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业务的企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在电驱动系统驱动电机、控制器和传动三大总成领域实现了产品的平台化开发、谱系化开发,在油冷驱动电机、第三代碳化硅半导体控制器、方导体驱动电机、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电磁离合器、多档减速器/变速器等领域拥有业内领先的核心技术,拥有深厚的自主技术积累。公司长期的技术与研发积累,构成了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发优势。公司通过国际整车企业体系认证并成功实施国际乘用车量产项目的经验。既往为国际知名整车乘用车量产项目供应的经验,是竞争国际客户订单时的重要参考因素甚至前提条件。过往成功通过国际整车企业体系认证并成功实施国际乘用车量产项目的经验,是公司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突出优势。公司在完成国家课题类研发和客户产品类研发之余,还持续投入前瞻自研类研发,对可能影响电驱动系统行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提前布局。通过原创性、自主性研发,公司正在油冷驱动电机、第三代碳化硅半导体控制器、方导体驱动电机、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电磁离合器、非晶带材驱动电机、轮毂驱动电机、多档减速器等领域主动进行技术储备。在公司参与的合作研发项目中,有12项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内容涵盖驱动电机、电力电子、电动化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增程驱动、特种电驱动等领域。由于公司产品的综合性能要求较高及工作环境复杂,对产品进行更加完善的设计、分析、仿真、实验、检测,不仅是客户的需要,也是公司改进设计、验证工艺、保证质量的重要抓手。公司成立至今,已在北京、上海、正定、菏泽等地,累计投入资金过亿元,目前拥有核心实验装备约70余套,可以满足国际国内各大整车厂的开发验证和工艺认证要求,相关设备参数具备进行ISO、IEC、SAE、DIN、JIS等国际标准实验的能力。目前公司已经具备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及各总成级别产品的全面实验认证能力,主要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能、可靠性耐久性、NVH、EMC等5大板块。公司业务核心团队全面覆盖公司产品的研究设计、工艺开发、试验认证、生产制造、大客户营销等重要环节,经历了众多国际国内量产项目的实战考验与锻炼。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拥有丰富的相关产业经营与管理经验,核心技术人员曾在国外知名零部件企业或整车企业工作多年,在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动总成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与研发经验积累。拥有业内领先的人才团队,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工艺创新与优化能力是最终产品质量水平及稳定性的软件保障,公司历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持续优化的工艺改进机制,并具有实现高质量、规模化量产能力。先进的生产设备是最终产品质量水平及稳定性的硬件支持。经过持续多年的投入,公司对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智能化程度进行了持续的改进完善,以满足国际国内客户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公司曾经获得Steantis集团授予的北美杰出质量奖(NorthAmericaOutstandingQuaityAward);公司和公司核心产品还多次获得过铃轩奖、“中国心”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等奖项。(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835.35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5,195.14万元。如果未来公司在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未达预期仍将持续亏损,或将影响公司对外融资渠道,融资受到限制将影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现金流,进而对公司业务拓展、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835.35万元,同比2021年度,亏损缩小2.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5,195.14万元,同比2021年度,亏损扩大2.06%。如未来宏观环境转变未达预期导致市场需求持续下滑,或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且公司未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保持产品技术领先优势及产品市场份额,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根据驱动方式的差异等因素,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技术路径包括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驱动电机总成主要技术路径包括交流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的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化,将对公司产品的下游市场需求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如果公司未能及时、有效开发推出与未来主流技术路线相适应的新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公司持续投入研发,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1,347.4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0.91%。公司目前正在研发的项目较多,如果研发项目出现研发失败、研发成果无法产业化等不利情形,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的先进性。核心技术人员对电驱动企业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未来发生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或者未能及时吸引符合要求的核心技术人才加入,将削弱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技术优势与竞争力,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对公司生产经营起到重要的作用。若其他企业侵犯公司知识产权,发生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纠纷,公司需要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由此可能需承担较大的法律和经济成本,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公司在从事研发与生产业务时,可能存在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的风险,如未来公司在相关知识产权纠纷中被司法机关认定为侵权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或相关主张未获得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的支持,可能对公司经营和业绩造成不利影响。为抓住行业机遇并满足国内整车客户对产能保证的需求,公司报告期内对产能进行了战略性扩建。公司产能扩建后,短期叠加补贴退坡、市场规模增长和市场化程度不及预期、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公司部分已配套客户的车型销量低于预期、部分已配套引入竞争性供应商等因素,导致公司目前产能利用率持续较低。虽然,公司采取加快国内外优质整车企业客户开发、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手段提升产能利用率,同时国际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22年以来均呈复苏态势,但是未来若出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达预期、公司现有产量项目推迟、主要客户车型不达预期等情况,公司在一定期间产能利用率仍将保持较低水平的风险,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构成不利影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汽车整体市场中的占比偏低。续航里程较短、充电时间较长、购置成本较高、充电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仍是制约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在行业补贴退坡、经济短期下行或者因为突发因素导致下游客户需求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会降低整体扩张速度和新车投入力度,可能对下游市场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但受中国汽车市场整体消费下滑和行业补贴退坡的影响,如果未来制约消费者需求的因素无法改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无法提高,则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出现下滑,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领域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生产企业可能进一步迅速扩充产能,而一些具有其他领域电机生产经验的企业或具有传统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经验的企业也可能逐步进入该领域;国外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厂商也可能通过在国内投资设厂的方式,直接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若公司不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可能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由于公司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规模,在产品创新和成002001)本上在国际市场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国际市场上一些具有电机生产经验的企业或具有传统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经验的企业也正在逐步进入电驱动系统领域。若公司不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可能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由于国际地缘和政治因素影响,海外市场可能出现限制中国企业的不利政政策。这些情况会使公司面临海外市场开拓缓慢或者业务萎缩的风险。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新车型推出力度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厂商的下游需求持续增加。但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逐年退坡、补贴标准逐渐提高,使得电驱动系统厂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电驱动系统厂商需要通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综合性能等多方面保持自身的竞争能力。在此背景下,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年度销售总额的55.86%,因此,公司的客户集中度较高,主要客户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影响较大,如果公司与主要客户合作关系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主要客户经营情况出现不利变化或受行业政策、宏观经济、国际贸易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而实现需求大幅下降,减少对公司产品的采购,而公司又不能及时开拓其他客户,将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报告期内,直接材料成本占公司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公司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磁钢、硅钢片、壳体、漆包线、控制器、端盖、IGBT和轴等,上述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公司产品成本的变动。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公司不能通过及时调整采购或销售产品价格传导成本波动,将对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电驱动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因此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的质量标准很高。公司电驱动产品的生产环节较多,如因现场操作不当或管理控制不严出现质量问题,将会给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如返修或更换问题产品的相关费用、款项回收推迟等),还会对公司品牌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未来业务的开拓。2022年,汽车行业仍然面临芯片短缺和价格持续上涨,影响了整车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对零部件企业的提货的进度。如果未来芯片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情况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缓解,则可能持续影响整车企业生产计划和提货进度,或者影响公司控制器零部件的供应,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为4.59%,受到下游整车企业需求波动、新能源汽车消费渗透率相对较低、原材料居高不下,量产订单不足造成产能利用率较低等因素影响,公司报告期内综合毛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如发生市场竞争加剧、主要客户导入竞争性供应商或配套车型销量下滑、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进一步下降、原材料涨价、外部环境反复影响等情形,公司综合毛利率仍可能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继续下降,对公司未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公司的销售收入中部分为外销收入,外销收入主要以美元结算,因此汇率波动特别是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一方面以外币计价的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会影响公司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存在客户流失或者订单转移至其他国家的风险;另一方面,公司持有的外币资产将随着人民币升值而有所贬值,从而影响经营利润。反之,如果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以外币计价的材料、资产和各项费用支出会上涨,从而影响经营利润。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趋完善,国家相关部门相应调整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补贴政策。总体来看,近年来补贴逐步退坡,补贴技术门槛不断提升。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适当提高了技术指标门槛,加大了退坡力度;2020年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当前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变化对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影响。虽然2020年以来的系列新编产业政策是为了降低外部环境影响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冲击、实现稳定就业目标,并缓解财政补贴停止以及双积分政策切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可能产生的冲击而推出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的发布,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将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后续产业政策如果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也可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及电驱动系统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业绩。报告期内,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各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期各方面形势全面好转,公司生产经营逐步实现正常化,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稳定向好。未来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否反复是一个未知数。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俄乌战争,美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动荡仍然会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以上的变化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会逐渐完成退出,但是汽车电动化符合国家战略规划,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继续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比如“双积分”政策、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基础设施建设等。2019年新修订的“双积分”政策实施后,新能源积分比例要求和油耗标准逐步加严,积分交易市场将进一步发挥作用,激发企业发展新能源车的动力和决心,持续推动电动化比例提高。2022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为持续提升传统消费,释放出行消费潜力,要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总体来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没有动摇,方式从直接补贴转为间接扶持、奖惩结合,这将更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久发展。2021年以来推出的系列产业政策都是为了进一步缓解财政补贴停止以及双积分政策切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可能产生的冲击,帮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尽快走出外部环境的影响。随着海外一线车企新能源车型陆续投放市场,供给侧的改善将会进一步提升终端需求的景气预期。下游销量好转及供应链本土化的趋势,将有利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游公司发展。国家进一步推动整车外资股比放开加速行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会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同时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面临重大发展机遇。2018年4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制定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及制造业开放问题答记者问的过程中,明确指出:“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2018年12月10日实施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发改委2018年第22号令)中,明确提出:“禁止新设燃油车企业,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有序发展的精神”。因此,汽车行业特别是整车企业取消外资股比限制之后,理论上外资车企如果在华新设产能,必须是新能源产能。部分外资汽车企业已经通过新设合资公司或独资公司的形式,加大了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布局与相关投入。未来,外资企业加大引入在华本地供应商的趋势也会延展到电驱动系统等其他核心零部件上。对于熟悉外资企业开发与采购流程,已经通过相关供应链管理体系认证,并经过批量产品检验的境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里程焦虑缓解后消费者将更关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性能。经过行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持续提高。里程焦虑缓解之后,决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选型的核心要素,将回归到汽车产品本身的使用性能领域,如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电驱动系统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具有类似燃油汽车行业“发动机+ECU电控单元+变速箱”的产业链地位,是决定新能源汽车使用性能的关键核心部件。未来,电驱动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预计将进一步提高。精进电动以“做世界上最好的电动系统”为企业愿景。公司聚焦高中端汽车电动化核心零部件领域,坚持从“0到1”的原创性自主性正向研发,持续为行业带来引领性产品,在全面布局各大总成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级性能优化解决方案,充分满足国际国内客户的真实需求,并通过工艺创新和流程改进严格保证产品的高质量与稳定性,通过打造行业精品项目不断完善国际化专业化团队。公司的具体战略包括:原创性自主性正向研发战略;自主研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领域引领行业(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含控制软件)、传动总成等),实现系统级性能优化的产品战略;聚焦高中端产品,国际国内并举的市场战略;精益制造的生产战略。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研发技术方面位居行业前列,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产品在最大功率、最大扭矩、峰值效率、高效区间占比、功率体积密度水平、功率质量密度水平、振动噪声控制水平、动力换挡平顺性、系统整体效率和高系统集成度等指标方面具备突出的优势。随着终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整车企业也会对电驱动系统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司在完成国家课题类研发和客户产品类研发之余,将持续投入前瞻自研类研发,对可能影响电驱动系统行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提前布局。通过从“0到1”的原创性、自主性研发,为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奠定基础。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国内外优质客户,构建乘用车商用车全谱系产品,并聚焦高中端领域的市场爆发的机遇,抓住乘用车B级及以上车型、高中端SUV车型电动化加速带来的产品需求,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将在保持和提升技术指标和质量水平的同时,持续优化采购管理和生产体系管控,提升原材料的采购规模和议价能力,强化预决算控制,改善供应链,建立价格评估体系和价格波动应对体系,应对材料价格的波动。2022年公司全方位实施了降本措施,一方面积极开发新供应商,引入更加有效的竞争机制,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在另一方面,公司的研发和工程部门系统性地对现有在产和在研产品做了全方位地成本优化。公司从产品设计入手,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及更加优化的设计对产品进行用料优化和制造工艺优化等措施加强成本的管控,降低产物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2023年,公司将继续加强各项降本措施,具体为:第一、更深度地挖掘研发和工程部门对现有在产和在研产品全方位成本优化的潜力;第二、重点整合供应链,积极发挥采购规模优势,进一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第三、在运营方面全力挖潜,提高人员和设备销量,降低生产运营成本。近年来,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迅速,全球各大车企陆续发布新能源汽车战略,在电动化战略的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加快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布局。随着拥有资金基础、技术保证及消费者基础的传统车企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新能源车型将会更加丰富,在技术的创新和安全性上会有更多的保证。未来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一步投入将构成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将带来新能源企业核心零部件采购的增量订单。公司已在美国的底特律成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公司在不断拓展国内业务的同时,利用领先的技术,深厚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化的研发和管理团队优势,以精进北美为桥头堡,积极开拓海外业务,持续投入北美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的建设,为未来公司海外业务的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公司主要产品的不断拓展、业务链的不断延伸,亟需进一步补充和培养相关领域具有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岗位责职、规范薪酬体系管理、员工绩效考核激励、人才引进、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改善研发条件和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技术人才,为公司技术的持续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

  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Next: auto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