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体育

可自主研发的非标试验设备

您的位置: 首页 > 浩瀚体育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中国航天永远值得期待

发布时间: 2024-01-23作者: 浩瀚体育

  1月19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举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80天后首次正式公开亮相。

  2023年5月30日,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乘“神舟”奔赴“太空家园”。此次任务,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四度飞天的景海鹏也成为中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在轨驻留154天,3名航天员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4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见面会上,航天员大队大队长陈冬介绍了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后的恢复情况及后续打算,3名航天员也分享了他们在“太空家园”的工作生活和感悟。

  “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始终有梦,让我脚踏实地。”灯光映在脸上,景海鹏眉宇间饱含深情,“我们从事的是国家工程,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敢站出来为党出征、为国争光,是我们神圣的使命。”

  任务中,指令长景海鹏与战友默契配合,实现了“工作零失误、任务无遗憾”的目标。实施出舱活动,他们历时8小时舱外作业,取得圆满成功;开展科学研究,他们开展了70余项空间实(试)验和技术探讨研究,获取了大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数据;进行站务管理,他们完成了站务巡检、设备维护等30余项计划内任务,还完成太阳翼和飞船外观拍照检查等20余项计划外工作。

  对于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景海鹏充满期待:“追梦没有休止符,奋进永远在路上。载人航天每一次任务的圆满成功,都是下一次飞行任务的开始。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每天都在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中国航天永远值得期待。”

  如何保障空间站安全稳定、高效长久运行?作为我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挑起了空间站维护维修工作的大梁。

  “很多在地面看似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到了天上都变得不简单,容不得半点马虎。”朱杨柱和记者说,在地面训练时,乘组特别注重训练如何察觉缺陷、分析问题,进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就是练操作习惯、练思维模式。在专业相关知识储备上,他们对空间站组合体的各个子系统及设备,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团队的最大效能得到发挥,对于每一项操作,乘组内部都要再三确认、相互提醒,确保万无一失。

  谈到首次出舱时的心情,朱杨柱说:“没有想象中的紧张与忐忑,反而是平静坦然,只关心如何完成好任务。”

  “能够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出舱任务,我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自信,深切感受到了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新时代让我有梦可追,追梦可成!”见面会上,朱杨柱的话语充满着浪漫诗意,“曾经少年如风,而今家国更重。空间站建功,踏尽无悔征程。追梦,追梦,星辰大海一生。”

  作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能在太空中开展科研工作,桂海潮感到特别幸运和自豪:“我们的实验机柜、诸多的舱外实验装置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代表着祖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在轨期间,神舟十六号乘组为我们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太空教师”展示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讲解了多项实验及科学原理。

  见面会上,桂海潮还分享了授课背后的故事。乘组在轨期间意外发现干毛巾表面具有疏水性,因此,授课团队根据这一现象,立即调整了教具,将干毛巾缠在乒乓球拍上,这才有了大家看到的“太空乒乓球实验”。“球形火焰实验”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在舱内开放空间中演示燃烧实验。舱内风速较高,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为降低风速,乘组反复摸索尝试,取得了最佳的微重力球形火焰演示效果。“授课中大家看到的,实际上已经是我们在空间站中的第9次点火实验,也是演示效果最好的一次。”

  谈到未来打算,桂海潮说:“无论身处太空还是回到地面,我都会心怀宇宙,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航天员、一名教师的初心使命。”

Next: 一个工科女生的浪漫 利用小孔成像将天空“搬”进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