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体育

可自主研发的非标试验设备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多管齐下探索科学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 2024-03-27作者: 新闻中心

  “四级考试不是LOL,六级考试也不是DOTA,不要团队合作哦。”不久前,北京工业大学教学楼门口悬挂起了这样的条幅,这也是该校第一次用调皮的标语警示学生诚信考试。

  如何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阐明、建立严谨的学术规范,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各大高校的当务之急。近些年来,北工大也始终在积极关注与探索之中。那么,他们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既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育人责任,也是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不仅要坚持科学规范,尊重科学事实,更要崇尚科学精神,养成创新思维,体验创新历程。为此,北工大搭建千余平方米的工程实训平台,只要学生能够想到的,都可以在实训平台上操练。”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秀彦如是说。

  位于北工大最南侧知行楼八层的工程实训平台,可谓学生创新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平台共有智能机器人、激光艺术创意、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十个主题实验室和一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全部用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工程实训平台与导师的实验室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各主题实训室均开展跨学院、跨学科的项目研究,充分的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共同合作探索未知领域。平台项目很注重创新性,拒绝重复前人做过的研究。学校每年根据运作情况,实行末位淘汰制,不断地将全校范围内最优的实训项目纳入平台。

  最近在北工大备受瞩目的学生科技项目“无人机机载带飞系统”就是依托工程实训平台设计完成的。该项目通过无人机上搭载可见光和红外摄像头,能实时采集14位原始红外数字图像,用于无人机上图像的实时采集、存储和传输。这一项目曾荣获2013年ADI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也曾在学校科技节上“露脸儿”。

  谈及项目设计研发的过程,小组成员刘天奇、张重阳、徐亮、陈文鹏颇有感慨:“有了想法、团队、指导和平台,大家还是遇到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难题,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反复实验,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儿在科学领域探索求知。”

  这样的项目团队并非特例。据统计,工程实训平台自建成以来,累计3万余名同学参与到工程教育中,从中受益;学生科学技术创新作品取得包括“挑战杯”全国特等奖、飞思卡尔智能车全国一等奖等荣誉。

  强化学术道德、明细学术规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入脑入心。为做到这一点,北工大将“学术月”活动固化,每年开展以“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为主题的“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教育宣传月活动,“实验室的一天”主题摄影、学子路路展、大眼蛙漫画等活动已成为其品牌。

  活动期间,沿着学子路步行,不时会看到立在路边、令人驻足的多彩展板。很多师生掏出手机,扫描添加“微研”的二维码。热心的“微研”粉丝会欣然与你分享,“莫要发愁去哪里了解校园学术信息,微研微信平台会定期推送关于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的信息,还有微博大讲堂等资讯,帮助解决学术规范的困惑”。

  “比起死板受限的教育方式,如今新媒体等灵活的方式更为师生喜爱和接受。”该校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高学金介绍说,在学术月中,与“微研”齐名的还有一只明星学术青蛙大眼蛙。大眼蛙通过“亲身经历”,用漫画的形式形象地向师生展示抄袭、伪造数据、一稿多投等违反学术规定的行为以及后果,深入师生内心。

  已发表学术论文的该校循环院研究生赵迪说:“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大家获取资料的来源异常丰富,资料也更加容易以讹传讹,导致尊重第一手资料的意识淡化。科学精神对于开展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学术规范教育给予了我们奋斗的力量。”

  对于培育科学精神、筑牢学术规范来讲,体验科研过程、享受成功喜悦是由被动防范转向主动引导的关键。北工大将科技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组成部分,致力于全面、系统地推介学生科学技术创新支持和资助体系,让学生开拓学术眼界,深化专业认知,拥有学习和参与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兴趣。

  该校研究生三年级学生王剑对刚入学时全校性的科技节和学生优秀科技作品展记忆犹新。他回忆道:“在科技节上,边聆听师兄、师姐们介绍作品,边感受他们收获成果的喜悦,使我对科学技术创新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在去年的科技节展品中,一个可移动智能花盆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它能主动寻找光线充足的地方汲取营养,并与环境交互。它不仅是科技节上的“科技之星”,也是创意集市、文博会中的“创意之星”。王剑和同学杨利平就是其设计者。

  据他们介绍,这一作品的最初想法是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所以他们想把植物变成有情感的。为实现这一想法,王剑、杨利平首先与老师做了研究深度上的讨论,同时根据自身的需求组建了研发团队。“在实际制作中,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和规避了很多技术上的困难,深受鼓舞,收获颇丰。”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要在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中学习,在科研实践中培养,还需要以完善的体系化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作为“防火墙”。在这方面,北工大同样做足了功夫。

  每年,北工大都会对1200余名研究生和近百名导师开展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70%以上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的治学态度和指导对其学术规范程度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纳入到导师培训体系中,邀请知名教授为新导师做学术规范教育,要求每位教师在成为导师前,必须参与导师集中培训活动。

  参加过导师培训后,该校机电学院教授张伟表示,学校通过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工程等活动为导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使导师们的责任意识、科学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以崇尚科学为荣,弘扬科学精神。”张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