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创新的火种
发布时间: 2024-02-24作者: 新闻中心
以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课外实践创新基地为平台,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形式,天津工业大学正在进行一次新的教学探索,而这次探索的目的只有一个
虽然搬进新场地只有一个多月,但天津工业大学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主任、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杜玉红却又开始为实验室面积太小的问题而发愁了。
其实在天津工大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的课外科学技术创新实践基地里,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的“地盘”已经是最大的了整间屋子足有两间教室大小。但学生多的时候,杜红玉依然感觉屋子有点儿挤。“没办法,谁让学生热情这么高呢?”
天津工大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它的成立有一个大的背景,这便是天津工大在当年开始的一次教学探索。
“2009年,我们在学生培养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其核心便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副主任王文涛说,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一方面面向全校开设了基础性创新方法课程,同时还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大力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
此外,作为教学探索的重要手段,天津工大将课内的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实习、自主实践。而要做到这点,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的硬件平台就显得很重要了。为此,天津工大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力求建立一批以学生课外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为主的实验室,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的创新实验室与一般实验室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主要面向的是课内教学,我们面向的是课外科学技术创新实践;后者是以老师为中心,而我们是以学生为中心。”杜红玉说。
每年,天津工大都会开设一门名为“机电系统创新设计”的课程,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科学技术创新的方式方法,而创新实验室则承担了占该课程一半课时量的实践内容,并在课下向学生全面开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选拔一些对创新实践,尤其是机器人创新实践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将其分成不同小组,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平台,组织他们开展科学技术创新项目研究、参加校内外不同的学科竞赛,以此锻炼其实践与创新能力。
“我们将实验室的使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每时每刻来这个地方进行实践,老师只是一个辅助者和点拨者的角色,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正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给不了学生的。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被彻底激发。”杜红玉说。
今年10月,2014中国机器人大赛在安徽合肥隆重举行。在此次比赛中,天津工业大学参赛选手获得3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而这些奖项的得主几乎都来自于这座不大的机器人创新实验室。
事实上,自成立以来,该实验室已先后十余次参加国家级的各项机器人竞赛,所获各种奖项有数十项之多,这还不包括各种省市级比赛所获成绩。虽然奖项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记者采访时正值学生上课,实验室的人并不多,只有两名大三学生在电脑前专心地做着设计。交谈中,两名学生和记者说,他们是一个宿舍的舍友,今天正好没课,就来实验室了。
虽是舍友,但两人目前所从事的项目并不相同。而当记者问他们是否会在宿舍交流一些关于机器人的话题时,其中的一名学生笑了。
“我们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这儿了,回宿舍就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哪还会有什么交流啊?”他说。
“在实验室,学生就是主人。他们在这里拿到项目,在这里研究,在这里交流,甚至一些设备的日常维护也是学生们自己完成。驱动他们的只有自身对创新的热爱,而这种来自内心的动力才是最强大的。”采访中,杜红玉说。
与记者交谈的另一位学生叫孙翔,目前他正在刻苦钻研与计算机程序控制相关的内容。作为一名机械电子专业的学生,孙翔会在大三下半学年在课堂上开始有效学习相关知识。如今通过自学,刚刚进入大三的他慢慢的开始试着写程序了。
“我现在需要这些知识,课堂学习来不及,我就只能自学,不然项目就耽搁了。”孙翔说。
如果将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比作是挖掘学生潜力的一个“工厂”的话,那么在该校的课外实践创新基地里,类似的“工厂”并不止这一家。
“目前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一共有五六家不同主题的学生创新实验室。此外,很多学院也开办了自己的创新实验室。”王文涛目前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再多成立些创新实验室。
“在一般人看来,创新实验室似乎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学生在这里做做实验,老师好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事实上,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引导与激发的。”她说,老师应该是一个“火种”,他不是“教会”学生,而是通过和学生碰撞去“点燃”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燃烧”。“做学生活动一定要有颗愿意奉献的心,愿意陪学生玩。”
“很多老师有一种误解,觉得和学生泡在一起是荒度时间。其实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在激发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也激发了老师的潜能,这是互利的过程。”王文涛说。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每年天津工大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辅导老师基本都是年轻老师。在几年的辅导工作结束后,他们后来几乎都成了科研的高手。
当然,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创新实验室的主要受益人群还是学生,但这种受益不仅局限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
在组织一次学生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中,王文涛收到了学生写的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一段让她至今记忆犹新的话:我是天津工大的学生,我的学校不是特别有名,但是如果你在四年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很认真地做成了一件事情,走出大学后就会发现,哦,原来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其实参加比赛也好,让学生申报项目也好,更多地是锻炼学生的非智力才干,培育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了解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王文涛说,而当他们走出校园后,也许很多知识会被遗忘,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却能伴随他们一辈子,而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