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体育

可自主研发的非标试验设备

您的位置: 首页 > 浩瀚体育 > 浩瀚体育app网页版/试验室系列

湖北以氢能为突破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24-05-30作者: 浩瀚体育app网页版/试验室系列

  习强调,要牢牢把握高水平发展这个第一个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氢能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被视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高水平安全战略要求的产业。我们要抢抓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奋发进取、担当作为,着眼湖北所需、青山所能、未来所向,吹响“进”的集结号,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氢能,燃烧产生的能量可达到等量汽油的3倍,但只排放出水,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当前,全球正兴起氢能发展热潮,我国也将氢能产业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多项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磅政策陆续出台,氢能在引领能源消费模式转变方面的潜力日益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家部委出台氢能相关政策超过30项,省市发布氢能相关支持文件超过400项。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积极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马当先的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3月,湖北省出台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随后出台《关于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致力打造全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厚植新质生产力。针对技术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堵点痛点,通过集成资金等,对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的重点环节给予支持,补到关键处,力度和覆盖面不弱于相关省市已出台的政策,旨在助力氢能产业加速进入成长期。

  武汉格外的重视发展氢能产业,将其列为“965”产业集群中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提出“打造中国氢能枢纽城市、世界级氢能城市。”目前,全市已集聚了40余家氢能产业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本地武钢气体、广钢气体、中韩石化、液化空气公司等企业均可自产氢源,总生产能力达13.6万吨/年,全市累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523辆,2023年氢能产业链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25%。据中国氢能产业促进会发布报告,武汉市氢能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全国第七位。

  在现有政策继续支持氢能产业研发、应用以及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当前需要引导氢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促进氢能产业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产业基金等形式参与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做好做实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服务,实现氢能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2023年底,中国石化发布《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指出,我国氢能消费规模到2060年将达到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将增至4.6万亿元。面对巨大“风口”,国内企业和重点项目布局频频发力,2023年,我国制氢量约35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品质衡量准则的约12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在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特别是使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的绿氢产能持续扩张,截至去年底,全国规划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项目387个,总年产能643万吨。

  据相关调研,氢能应用产业链还处在市场导入期,氢能应用呈现积极发展形态趋势,但氢能项目经济性普遍不高,企业经营和发展对政策和补贴高度依赖,部分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氢能产业检验检验测试平台建设滞后,全产业链还处在补链强链发展阶段。随着国内氢能关键装备研发制造水平稳步提升,预计我国绿氢的基准平准化成本将在2030年降至每公斤20元左右,部分地区降至每公斤15元以下,若打通“以氢减碳”价值链,在碳价每吨100元时,预计绿氢将在2030年前后与天然气制氢展开竞争,2035年前后实现与煤制氢平价。

  目前,氢能应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产业链,关键材料、器件和装备制造基本国产化,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氢能产业已进入“技术创新—规模降本—开拓市场”的良性循环。一是氢能技术持续发展。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的基本工艺,在长距离输送氢气技术方面获得突破。二是氢能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已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大有可能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产业化的国家之一。截至2023年,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8000辆,居全球第三。三是加氢站网点建设正在铺开。到2022年底,中国已建成加氢站310座,居世界第一。四是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形态趋势。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汇集氢能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公司超过300家。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5万亿元,到2050年将达12万亿元。

  湖北抢抓当前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以氢能为抓手,倾力而为,在制储运加用等多个角度发力,已进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制氢方面。全省具备约50万吨/年工业副产氢能力。制氢能力最强的是武汉市青山区,迄今已有60多年工业副产氢历史,被誉为“华中氢都”。青山拥有全国重要的钢铁、石化制造业基地,钢铁化工副产氢资源丰富,形成了一个以工业副产氢回收和非能源利用的“氢能上游产业”,制氢产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年产能接近20万吨。中韩石化等企业的生产装置产生的氢气,不仅可自用,还可向外输出。武钢气体公司焦炉煤气制氢项目、广钢气体公司华中气体岛项目已建成。氢能产业园完成首批项目建设,成功举办氢能产业推介会,签约引进美锦能源、中极氢能等一批头部企业。规模化电解水制氢、中小型制氢及小规模制加一体化示范等项目也在积极推进。

  储氢方面。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阳能源”)专注于常温常压液态有机储氢技术,拥有多项全球首创成果。

  运氢方面。武汉氢阳能源等企业正在积极攻克氢气储运难题。氢阳能源研发了有机液体氢储能技术,即用“油”储存氢气,两者混合后被称为“氢油”,运输到目的地,再使用催化剂将两者分离。鉴于当前运氢还存在一定难度,青山区出台氢能支持政策,对氢气运输企业予以补贴。

  加氢方面。全省有10多座加氢站。其中,中国石化以多种方式在湖北发展了8座加氢站。在青山区,宝武清能白玉山加氢站项目和中石化群力综合能源站项目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用氢方面。湖北用氢需求量很大。仅在武汉市青山区就拥有庞大的工业用氢需求,武钢有限、中韩石化每年需要大量氢气用于工业生产,依托庞大的钢铁石化产业集群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氢能在氢冶炼、电子制造等工业应用场景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这些都有利于氢能产业建链、延链、强链,形成产业优势。

  氢能技术应用方面。湖北也走在前列。氢燃料电池堆是提供动力的“心脏”,技术门槛极高。国家电投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可自主生产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等核心部件,武汉雄韬氢雄自主研发130千瓦燃料电池,武汉开沃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氢燃料公交车已行驶在街头。2023年10月11日,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宜昌首航。

  绿氢所需绿电方面。在湖北已有良好基础。截至去年底,全省新能源总装机容量3323.77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近三成。2024年一季度,全省新能源发电负荷六次创新高,其中最高的一次,新能源发电占全省当时用电负荷的70.53%。随着绿电成本不断降低,绿氢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湖北氢源条件优越、技术优势显著、产业基础较好、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但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青山区作为武汉中心城区,以打造“华中氢都”为己任,努力培育和发展具有青山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在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先立后破,进一步细化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示范推广等支持政策,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将武汉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支持武汉争创国家氢能示范基地和试点示范城市,争取将武汉都市圈纳入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议省、市制定全面细致的氢能城市规划,推动氢能发展与城市绿色发展相契合。围绕制、储、运、加、用等环节打造高效完善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优化氢能产业空间布局。未来还可以借鉴天然气和汽、柴油的管理规定,针对氢气的“制—储—运—加—用”所有的环节,建立专门的氢能产业管理政策体系,完善相关安全标准和技术方面的要求。持续推动能源、电力、化工、钢铁、船舶等领域氢气制备和应用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实现氢气跨区域、规模化、分布式供应,构建面向未来的区域一体化的氢能供应网络。

  青山区围绕能源链、技术链、产业链、应用链,出台了《青山区氢能产业“十四五”规划》和《武汉市青山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对接协调宝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等相关单位,发起成立武汉市氢能产业促进会,并明确武汉市氢能产业促进会的常设机构(秘书处)永久落户青山。明确了率先做大制氢产业、加快做强储氢产业、重点做精运氢产业重点工作目标。出台了《青山区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氢能园区建设、促进上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加氢站投资运营、推动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四个方面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氢能虽好,但目前成本比较高。据相关调研,氢能应用产业链还处在市场导入期,氢能应用呈现积极发展形态趋势,但氢能项目经济性普遍不高,企业经营和发展对政策和补贴高度依赖,部分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氢能产业检验检验测试平台建设滞后,全产业链还处在补链强链发展阶段。所以技术革新、掌握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

  青山区科教优势显著,宝武集团武钢中央研究院、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中韩石化公司、武汉科技大学等大规模的公司、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全国享有盛誉。要发挥高校氢能科研优势,开展科技攻关。同氢能骨干企业联合建设一批联创实验室。布局建设国家级氢能研发技术中心等氢能研发孵化平台、双创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氢能储运平台和氢能产业园区,为氢能初创公司可以提供资源整合、技术上的支持和市场推广等服务,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聚集。支持武汉市举办氢能装备制造产业论坛等学术交流和产品展示活动。

  青山在钢铁、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有利于在氢气储运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氢燃料电堆新材料研发等方面培育和引进氢能下游企业。

  要做大燃料电池产业,布局整机整车产业,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完善全产业链体系,加强安全监管。推进产业链空白区域招商,推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总部、检测认证中心等落户武汉。引进生产、研发及配套产业项目落户,打造国家级氢能产业检验检测示范区。加快破解项目审批瓶颈,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氢气生产项目和制氢加氢一体站,推进已建成的宝武清能武钢气体焦炉煤气制氢等项目早日对外供应氢气。

  当前优先在交通运输领域拓展氢能场景应用,在公交、通勤、旅游等车型上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探索商业化发展路径。加大氢燃料电池汽车政府采购力度,创新氢能交通推广商业模式,参考山东模式,支持属地车企、本地国资、产业基金共同参与做强做大武汉市氢能交通运营平台。对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

  全力推进氢能项目落地,建立氢能产业重大项目库,对重点项目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中的问题,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在特定领域试点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推动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场景应用,重点攻克“氢冶金”技术难点。

  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网络,规划一批独立站、合建站、改建站,鼓励规划建设光伏发电制氢、油气氢混充等复合型加氢站,形成加氢站网络。

  5月16日,武汉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建设氢能城市,共享绿色生活”议题开展协商议政,提出在青山区试点打造“氢能小镇”,建设青山“氢谷”。加强氢能产业人才培育引进,策划组织在“氢能小镇”召开“世界氢能产业博览会暨国际高峰论坛”。青山区正在全力推动氢能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要逐步加大氢能车辆示范应用推广,加快建设全国首个氢能源汽车产业链示范基地。

  练好“氢”功绝非一蹴而就。我们将抢抓“风口”,不停地改进革新,加快形成全产业链生态,打造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力争做大做强“华中氢都”,助推武汉乃至湖北新质生产力突破性发展。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Next: 这个实验室有四大金刚是桥隧工程的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