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体育

可自主研发的非标试验设备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工地的“魔法师”与“守护神”

发布时间: 2023-09-22作者: 行业新闻

  在跟测量队和试验室深入接触之前,我对他们的印象只有“这群人好像还挺内向沉默的”“他们怎么经常不来食堂吃饭”“每天能喝一桶水”,偶尔在施工现场碰到,他们身上也总是带着泥。最近,在与他们深度交流的两个多小时里,我心中他们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测量队就好比工地的‘眼睛’和‘手’,我们试验室更像‘人体免疫系统’。”试验室主任魏亮这样形容他们。在我看来,他们更像以前故事书里描述的“魔法师”与“守护神”。

  测量队有一间“藏宝室”,里面装满了各种仪器。全站仪、GPS、水准仪、测深仪……一张“二维码”为它们建起“云家”。提起这些仪器时他们总是如数家珍。

  “这些仪器可贵着嘞。”测量队花姐指着那些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仪器对我们介绍着,“不过他们搞测量最离不开的也就是这些仪器了。”对测量人来说,仪器就是他们相依为命的另一半,是手、是眼睛的延伸。

  晨曦刚刚洒满大地,阳光的温度还未完全炙热的时候测量组就慢慢的开始了新的一天。千次测量,万步远行,仪器是他们的画笔,大地是他们的画布,他们用精准的测量,为工地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面,今天主要是主机间下游防洪墙及尾水闸墩的模板校核及立模点放样。”测量队的小孟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但已经是这一个项目测量的“元老”了,项目刚开工一个月他便跟随组织的脚步进场,如今也有快两年。“咔哒——”他熟练地打开三脚架和仪器盒子,拿出仪器,麻利地架好测量站点,将全站仪开机进行设站。设好测量站点后,队长袁松启立即开始检查控制点,确保坐标无误。与此同时,同组的张浩已经在作业面上准备好了放样工作。这样配合无间、步调一致的默契不知是经过多少次的磨合才形成的,彷佛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

  “项目刚开始动工时,为保障项目整体的结构及金属结构精准施工,测量队需要对全线进行二次控制网复测,工作量极大。”袁队长回忆道,“他们研究图纸、踏勘地形,在进行任务时既要与恶劣天气做斗争,又要与时间赛跑,这群小伙子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约20余公里水准测量任务,而且没再次出现任何差错,为工程建设赢得了大量时间。”

  顺着袁队长的目光,我望向这个与我一同成长,已经初具规模的项目,眼前彷佛浮现出那群背着重重仪器,留下长长足迹的身影。

  为了保障施工作业面,测量队必须在每个面正式施工前完成复测,获得精准的测量数据。双江航电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雨多雾能见度极低给测量带来非常大困难,另外还受地质复杂、高温酷暑、交叉施工、工序繁多等诸多坏因影响,要完成好每一次的测量可谓是难上加难。

  “哎没办法,撸起袖子就是干呗。”云淡风轻的话语背后其实就是数倍的付出。受众多坏因影响,规范要求的时间出来的观测数据远远达不到需要的精度要求,那就只能延长几倍观测时间,加大观测量。

  “那时候一天下来,仪器至少要搬动三四十次,来回走动十几二十公里。”袁队打趣道,“所以测量队人人都有一天喝五六瓶矿泉水还不用上厕所的能耐。”可不是嘛,顶着的太阳室外作业,喝下的水全成了汗挥发了。

  对测量来说,最重要就是无限接近零误差,而每1毫米精度都是脚下水泡磨砺、背后汗水浇灌而来。工程最忙的时候,他们从早到晚几乎长在工地,来不及回去用餐,便端着盒饭就地解决,随后立马又投入忙碌的测量工作中去。

  “往左1公分,后退5毫米……”白天在施工现场有条不紊地施工放样、模板检测,一仓接一仓,一天10多仓模板检测,100多个点位放样。晚上回到项目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他们又在埋头夜战,加班加点计算着当天的测量数据,整理内业资料。时间太赶,只能奋力直追,他们把所有的话语都留给了组内的同伴,也难怪在外人看来会觉得他们沉默内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肩扛仪器,手拿棱镜,从没有路到走出路,从波涛汹涌的江面到坐地而起的闸墩……”是测量队真实的“群像速写”。他们用自己的脚步踏遍施工的前沿,用手中的仪器定位工程的准星。天地为证,山河为歌,奔腾的涪江诉说着测量人走过一年四季,见证了三脚架上的无悔青春。

  和穿梭于“水路天”的测量队相比,试验室的试验员们会更默默无闻一些。我经常在拐出办公楼,看到另外一栋楼边上挂着的试验室牌子时,才会想起还有这样一群人,用试验、检验和测试的技术方法,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达标。他们向来视质量为工程建设的生命线,试验员就是奋战在工程质量战线上的尖兵。

  试验室主任魏亮是我们的老熟人,平时在项目部常跟大家说说笑笑,风趣幽默。在和他谈起试验工作时,他展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专业:“我们试验室主要是负责混凝土原材料进场检测、拌和楼质量控制和现场检测工作,混凝土是项目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它的质量优劣从根本上决定着工程质量的优劣……”“我们目前在现场共设置了10个专项工作室,其中后方试验室包含胶材室、骨料室、天平室、土工室、力学室、样品室,前方包括……”跟随他的脚步,我们依次参观了几间后方试验室。

  魏主任指了指墙上挂着的环境控制标识牌:“试验工作对环境要求极高,操作间的温度、湿度都一定要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一会儿你们也能看到一些工作室里有加湿器,一些是除湿器。”

  我们走进胶材室的时候试验人员正在进行水泥胶砂试件成型试验,仪器发出的哐哐声震耳欲聋,看着同组小伙伴快皱在一起的五官我忍着笑意和魏主任继续交谈:“这声音还挺有节奏的,就是未免太大声了点。”

  “确实,但是听习惯了也还好,最忙的时候这机器响一天不带歇的。”就像人一样,最忙的时候从早到晚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工程建设初期,因为受到源料的限制,生产的粗、细骨料总有个别项目无法达到规范要求,这可把他们愁坏了。魏主任那时一天下来电话就没停过,跑前跑后,多次与砂石筛分系统负责人沟通,了解生产的基本工艺和生产的全部过程,最后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制砂过程中最后一步——洗砂水量大小,而这一步也直接决定了成品砂的质量。

  于是魏主任带领团队与砂石筛分系统来进行有效联动,调整一次洗砂水量就进行一次试验,势必要找出合格细骨料所需的最佳水量。一次次的调整,一次次的试验,连续奋战三天,最终当合格的试验结果出来后,样品已经几乎堆满了整个骨料室。

  而这样的昼夜鏖战对他们来说是常态。开工即高峰,每一车进场的原材料、每一方混凝土,都必须经他们检测。夜晚的工地要比想象中更加忙碌,运输工程物料的储藏罐车、搅拌运输车络绎不绝。尘土飞扬,试验室的玻璃窗很快就被附上一层灰黄色,试验室里,各种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独特的交响乐。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前方不停工,他们也跟着连轴转,与清晨争朝露、与傍晚共余晖、与星光同入眠,不论白天黑夜,为工程质量筑牢屏障。

  “我们试验室没有过来,你们坚决不能打料。”涉及到工作的事魏主任总是一改往日的风趣横生,“通过检验测试细骨料含水率发生明显的变化了,用水量减少3公斤,一定要保证水胶比不变。”和机器挤压、搅拌的轰隆声相比,他的音量小,可每个字极有力量,容不得含糊。

  试验室里有个女生是从技校老师转岗过来的,当问到她的感受时,她这样形容道:“以前当老师的时候更侧重理论,而试验员更重在实操。我刚来的时候做一次试验得摆六本规范在旁边参考,试验的过程漫长而枯燥,但在成功获得结果的那一刻,满腔的欣喜是骗不了人的,我想我是热爱的。”她说做试验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烘焙师”,当成功获得“蛋糕”的那一刻,所有的不愉快仿佛都被治愈了。有时候看着这个拔地而起的工程,又感觉自己的职责像是它的“守护神”,用一次次精心严谨的试验护航它长大。

  测量与试验,一个在广阔天地留下足迹,一个在方寸之间刻下印记,看似不同,实则相同。他们的工作,看着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手持“武器”,在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的苛刻中寻求最精确的结果,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寂静中流露出对质量的执着追求。

  一路并肩走来,他们全力配合项目顺利完成4.30度汛目标、围堰合龙、交通预制梁吊装、坝顶交通桥贯通等重要节点。在去年,他们均拿下了双江项目劳动竞赛的优秀集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工程质量及进度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保障,为项目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成绩只代表过去,百尺竿头,不进则退。未来我们要做的还很多,我们更会一如既往配合项目部做好应该做的一切。”面对取得的成绩,设计院副主任工程师兼队长张新云觉得他们测量试验团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在这支团队中,有9名90后,还有3名是00后,最小的才21岁,黝黑的皮肤成为他们青春岁月中最靓丽的底色。

  2023年的秋季悄然而至,工程即将迎来两周年,涪江之上长虹巍峨,那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活跃着测量试验的身影,从外观尺寸到内在质量,每一个数据都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一路走来,不长不短,但测量试验同事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他们又何尝不是给这个工程搭上骨架,让它从无到有的“魔法师”?又何尝不是以精准的数据打造出精品工程的“守护者”?他们都是这片大地上最平凡的无声巨匠。

  中国电力网于1999年正式上线运行,是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主办的全国性电力行业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