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体育

可自主研发的非标试验设备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疫情启示 这里有关于医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10条建议和10大预测 医建风向标

发布时间: 2024-01-03作者: 行业新闻

  原标题:疫情启示 这里有关于医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10条建议和10大预测 医建风向标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医学实验室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病患的确诊、病毒的分离鉴定、患者的治疗、药物及疫苗的临床研发、疾控中心及政府等部门的决策和信息发布都依赖于医学实验室给出的专业诊断及研究成果。

  笔者作为医学实验室的设计及建设从业者,在此分享新冠疫情对医学实验室发展现状的影响,并对疫情发生后医学实验室的发展的新趋势作出预判。

  为应对新冠疫情,不同机构的医学实验室在第一时间内完成了病原分离、鉴定、检测的新方法等工作,笔者从公开报道中梳理出新冠病毒从发现到商品化核酸检验测试试剂盒批量应用于临床诊断的技术发展时间轴。

  多家研究机构联合完成了病原核算检验测试,实验室人员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通过一系列分析,科研人员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

  国内多家上市公司获得病毒的基因序列,并随即各自启动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中央应对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提高检测确诊能力,缩短检测时间,从全国疾控系统调派检测力量支援武汉,允许合乎条件的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开展核算检验测试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职能机构的实验室完成了不同的实验或检验任务,能在短短15天的时间就做到了病毒分型鉴定,从病毒分型成功到核酸检验测试试剂盒大规模应用于临床诊断,足以展示我国当下各类型医学实验室发展的水平及取得的成绩。

  随着疫情的逐步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医院的临床诊断实验室的规模、能力无法应对这种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作为新冠病毒肺炎确诊依据的核酸检验测试手段为例,这种检测的新方法需要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PCR)实验室完成,需要符合 《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2010》的要求,经卫生部门验收后才能开展检测服务。

  早期的核酸诊断需由湖北省疾控中心完成,虽然各级疾控实验室经过近年来的新建改造等基本都已配置符合标准要求的PCR实验室,但检验测试能力有限,基本只有一条检测线,没有配备高通量自动化检验测试仪器的情况下日最大检验测试能力在200~400人份样本量。

  即使检测权下放到医院后,每家医院也基本只有一个PCR实验室,而乡镇、社区一级医院则就没有此类实验室。

  对于各地紧急建设的“小汤山”医院来说,当地政府举全省乃至全国之力在极短的时间内配置相应的医技科室。但对于方舱医院、基层社区医院来说,这些机构仍然无法在短时间之内配套相应的符合标准的医学实验室,以满足疑似病例的筛查工作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及城市群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高速公路、高铁、飞机等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人口的流动快速而频繁,对于类似新冠疫情之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持续对我国的医疗实验室发展形成挑战。笔者根据以往的医学实验室设计与建设经验,对医学实验室建设提出以下10条建议。

  从国家到城市、医院或基层社区都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培训、演习及物质储备。

  需要探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征用社会上符合规定标准的科研实验室用于临床诊断实验室的可行性、风险分析及法规支持。

  如果应用第三方或跨地域的医学实验室资源,就需要仔细考虑临床样本的跨城市安全运输保障问题。

  城市规划中需预留交通便利、人员密度小的临时传染病医院及医学实验室建设用地,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医院院区规划需考虑预留一定的广场绿地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时应急设施建设空间,且预留机电接口条件。在应对突发事件处置时,也要保证医院其他医疗功能的正常运转。

  医院设计参考人防设施“平战转换”的设计理念。例如近日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的建议“今后所有医院、住宿制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设计的具体方案都必须考虑到防疫时能快速改造成传染病医院 ”。

  相应提升医院检验科的设计标准,预留符合更高生物安全要求的机电条件,例如循环风及全新风系统的切换,正负压的切换,排风系统高效过滤器的预留等措施。

  大力发展模块化、装配式、移动式医学实验室的研发与落地,完善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推动模块化、装配式的医学实验室规范尽快落地,此类实验室日常将作为现有实验室的补充,突发疫情期间也可随时征用,可以全国统一调配,快速支援疫区。

  更多的临床检验项目采用自动化、高通量、可扩展、自防护的检验仪器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检验科应采用更加开放的大空间设计理念,以适应随时有可能调整的检测方向。

  体外诊断试剂等POCT(即时检验)技术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支持诊室、病床、家庭、穿戴即时检测并完成报告数据采集与传输。

  基于集装箱、方舱式、标准模块组合式的可移动、快速部署的实验室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当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可统一快速调配资源,跨区域协调部署。基于POCT等技术的发展或将公路、口岸、交通场站的流动人员及社区人员的快速筛查变成可能。

  医学实验室建设需更为严格的符合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标准;为实验人员配备个人生物安全防护装备(PPE)及更衣设施空间。

  医院及医技科室的设计建设更多的满足应对传染病疫情“平战结合“的功能转化。

  更多的实验室采用模块化实验室布局,支持不同实验功能的快速转变,避免反复拆改,降低实验室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

  实验室环境支持设备(例如净化空调机组、实验污水、废气处理设备等)将向标准化、模块化,撬装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快实验室的建造速度。

  总的来说,疫情过后,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将迎来一次升级与发展,为了应对新型医学实验方法及研究方向的快速变化,基于可视化、标准化、模块化、可持续理念设计,结合快速制造、智能化、装配式技术的实验室将在未来的医学实验室中占据一席之地。

  现任职北京戴纳实验科技有限公司医药项目总监,从事专业实验室设计、咨询、建设,专业重点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动物设施、生物样本库、GMP等领域。参与过医学实验室及特殊病房改扩建的项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