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寂静的星空
发布时间: 2023-11-29作者: 解决方案
每当夜幕降临,只要夜空晴朗、云淡风轻,人们就会看见两束奇特的光直冲云霄。一黄一绿的光源,伴着繁星点点让整个夜空变得分外美丽。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继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里是子午工程北京激光雷达大气探测的延庆观测站的所在地。夜晚的激光大多数都用在做激光雷达大气探测实验。
为了能获取珍贵的观测数据,一批年轻人长期坚守在这里,守候着寂静的星空。
延庆观测站地处八达岭长城北侧,距北京市区80公里,距延庆中心区约10公里。尽管位于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延庆校区内,但由于偏居一隅,观测站周围显得格外空寂。
“远离市区,才可以获得好的观测条件。”王继红是子午工程激光雷达副主任设计师,主要负责子午工程北京和海南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观测台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任务。
近日,记者来到观测站时,王继红刚从海南站回北京。他热情地招呼记者上楼顶从天井中参观他们的实验设备。
“晚上让你看看我们的激光,特别漂亮。”王继红介绍,延庆观测站从2008年开始建设,2009年6月建成、10月开始试观测。由于观测数据非常珍贵,所以只要天气好,值班人员一定通宵开展夜间观测,有时甚至需要连续观测一个月。从2009年10月试观测至今,该观测站平均年年都会观测180天左右。
对在野外台站工作的人来讲,最难的是在观测站里熬得住寂寞。由于地处郊区,野外观测站一般都格外僻静,生活也艰苦。
“这种工作环境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是很大的考验。”王继红是领导、老师,也是生活“辅导员”。
“王老师教我们做实验、维护仪器,也教我们做饭。炒菜姿势不对,他都会训我们。”杨威平今年夏天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本科毕业后,来到这里成为实验员。这位20多岁的大男孩面对记者时还有些腼腆。
观测站远离市区,站上人员少,陪伴他们工作的常常只是“呼呼”的风声。而且,连夜观测对年轻人的身体健康也是个严重考验。
“我参加过第九次南极中山站科学考察,在南极一待就是半年,那种寂寞的感觉我深有体会。”因此,王继红制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隔段时间就会更换值班人员,或让值班人员隔段时间回家一次。他甚至特意把延庆本地人张文震招进站做观测人员。
而到过春节时,王继红一般都是自己在观测站值班。“我两个春节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最怕听《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了。年三十儿,一个人在这里,听到这种歌特别想掉眼泪。”王继红说。
子午工程总经理助理、项目办主任张晓曦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子午工程是我国空间天气和空间环境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子午工程利用沿东经120子午线个综合性观测台站, 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30公里以上直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的空间环境参数。子午工程完成了空间环境监测系统、数据与通信系统以及研究与预报系统三大系统的建设。
“再难也会坚守。”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基探测组组长杨国韬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作为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项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研究所里,野外观测站人员的辛苦人尽皆知,不过它也是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的锻炼机会。
杨威平就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一毕业就能参加这么重大的国家工程很难得,我想先积累经验,边工作边学习,以后继续深造。”
记者随后在空间中心采访时,还见到了曾在延庆观测站当过3年观测员的安帅。这位只有25岁的小伙,显得成熟、干练。
杨国韬和记者说,由于非常能吃苦,安帅在空间中心的子午团队里都小有名气,现在被调往更加艰苦的海南子午野外观测站。
“那里更偏僻,距离海口市区200多公里,去一次就要待上几个月。”安帅和记者说,由于生活十分不方便,他们甚至在观测站养鸡、种菜,以保证生活自给自足。
对实验员来讲,职责就是要保证在天气允许的条件下,仪器能正常运行,日常故障能自己处理。现在,安帅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野外观测的各种技能,还成了新观测员的“小导师”。